口部肌肉發展要訓練 為語言能力奠基礎

家長園地

 

撰文:言語治療師郭子欣

 

1

每個幼兒的語言能力都不同,有些小朋友我1歲多便能講出不同單字,2歲便能說出句子,與人溝通。但有些小朋友的語言能發展則較慢,事實上口部肌肉發展對進食及語言能力發展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家長可以不同小遊戲,訓練小朋友口部肌肉,為其語言能力發展打好基礎。

 

口部肌肉包括面頰肌肉、唇部、舌頭及下巴的肌肉,會隨著年齡增長以及進食經驗轉變而不斷進步。口部肌肉的力度、控制、靈活度及協調性更是影響幼兒學習說話的重要因素。

 

幼兒日常進餐過程其實是很好的練習機會,但有些個案卻是因為經常進食細碎甚至糊狀食物,而導致咀嚼能力未能正常發展,既影響進食,亦影響語言發展。常見的情況如流口水及發音不清晰或準確,所以口肌問題必須正視。

 

以下是一些訓練口部肌肉的簡單小遊戲,希望能透過有趣活動改善小朋友口肌能力,為語言能力發展打好基礎。

 

吹氣練習

 

玩法:

 

首先預備一個盆,家長及小朋友面對面,把盆放在二人中間。然後加入半盆水,把一隻紙船放在家長的一邊,船內放上小朋友喜歡的食物或小禮品(如:貼紙等)。家長先把紙船吹向孩子的方向,小朋友便可以拿走船內的食物或小禮品,如果小朋友想再獲得食物或小禮品,必須把船吹向家長的方向。

 

透過這類吹氣練習,能加強舌頭向後縮以及圓嘴的能力,加強下顎的穩定性和控制度,以提升說話清晰度。

 

1

咀嚼練習

 

玩法:

 

把較硬身的蔬菜或水果(如:甘筍、青瓜、西芹和蘋果等)切成條狀,長度及粗度如食指相約。家長拿著蔬菜條的末端,然後把食物放到小朋友的大牙中間,以鼓勵小朋友運用大牙咀嚼。家長需要固定食物的位置,當孩子咬一下,家長便將食物推入一下,直至小朋友把整條蔬菜條吃光為止,左右兩邊交替練習。家長可因應小朋友的能力,調節食物條的粗幼長短及軟硬度。

 

咀嚼時需要嘴唇、舌頭及下顎等等的口部肌肉互相協調,而語音發展也是透過不同口部肌肉的配合發出不同的語音,所以咀嚼訓練有助改善發音清晰度。

 

 

 

1

你也害怕接聽學校電話嗎?

家長園地
1

撰文:協康會青蔥計劃心理學家團隊

 

在家長的會面中,黃太說她很害怕接一些稱呼她「黃太」的電話,皆因多半是兒子迪迪的班主任打來,每次都離不開投訴迪迪上課時的異常行為,不是經常離開座位,便是騷擾同學上課。難得他留在座位上,以為可以安靜下來,惟不消15分鐘,他又再活躍起來,搗蛋的行為接二連三再來。最令老師頭痛是,迪迪在課堂裡的專注力明顯地比其他同學弱,他無法長久地專注課堂,連同學咳嗽或低聲說話的聲音足以令他分心,尤其是一些比較沉悶的課堂,他的專注力馬上如坐滑梯般急速下降。

 

迪迪亦是一個很衝動的孩子。曾經有一次坐在鄰座的同學不小心踢到他,他便立刻以拳頭作報復。他說話時亦不加思考,因而常常令到身邊的人感到非常難堪。久而久之,不但令很多老師不喜歡他,連同學都非常厭惡他。因此,迪迪在小息時,往往都是自己一個人。迪迪每天回家都向媽媽投訴他很不開心,因為沒有同學願意和他玩,媽媽每次聽後都覺得很心酸。媽媽每次都耐心地跟迪迪傾談,希望他會從中領悟自己的錯處而改過,但學校投訴的電話,仍然是從不間斷。

 

 

 

 

 

2

相較一般同齡的兒童,迪迪的專注力較短,而且異常好動,行為問題又多,加上很容易衝動,他可能是一名患有「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ADHD)的孩子。家長若發現孩子有同樣的表徵,應盡快尋求評估及協助,因孩子愈早得到協助,他們在學習及社交上遇到的困難亦會相對地減少。

小朋友做事「慢吞吞」的態度

家長園地
1

資料提供:心啟晴專業輔導學院李偉堂心理治療師

 

其實很多時比較心急的父母都容易有一個做事「慢吞吞」的小朋友,例如女孩子睡在床上,媽媽叫她:「起床了、換衣服…」,但她繼續睡在這裡,心急的媽媽就忍不著看時鐘說:「不行了」,於是便拿出衣服、飾物,就算她仍躺著,也會主動抬起她替她換衣服,又會抱起她為她刷牙。在這個過程,這個女孩子就學了一樣東西,就是發覺原來繼續躺在床上沒任何回應,最後媽媽還是會幫她完成所有東西,對她來說這是一個「獎勵」,我們所說的惡性循環就是這樣形成的。

 

所以很多時我們都想,是時候要孩子做快點,要她自己完成,而不是媽媽在旁邊不斷叫她,甚至忍不住幫她完成,這一刻兩方面都遇到大挑戰。第一,媽媽開始學習控制自己的怒氣,畢竟她不是一次、兩次,可能過往的經驗都深深烙印在媽媽心裡,所以媽媽一想到明早一起床便要花上不少時間喚醒女兒,可能心裡已經很煩躁、不耐煩,抱著不耐煩和煩躁的心情,其實是很難給空間讓女兒自己穿衣服,所以第一樣媽媽要學習調節自己,甚麼叫調節呢?第一件事跟自己說:「我們重新開始吧。」

 

 

 

 

2

第二是,女兒學會躺在床上不動一段時間,媽媽最後都是會幫她,所以對女兒來說,為了讓她容易一點做,媽媽要控制自己不要生氣,給空間她換衣服,二來家長要給她一點獎勵,例如未來的一個星期稱為「自己起床周」能夠在20分鐘內起床、刷牙,那麼她就有一點獎勵,可能是一些糖果或可多玩5分鐘玩具等,於是女兒的動力又大一點,媽媽又給予女兒空間,最後女兒就能夠慢慢做到。

 

當所有小朋友吃完蛋糕後,便開始一起玩。軒仔看到誠仔有架新的玩具車,便問誠仔借來玩,誠仔亦答應了他的要求。後來,誠仔看到軒仔有一架很特別的玩具車,於是問他借來看時,結果軒仔卻一口拒絕。媽媽對軒仔好言相勸,豈料軒仔大發脾氣,罵媽媽只幫著誠仔,並把向誠仔借的車拋在一旁,結果場面頗尷尬。筆者再問,軒仔在多大便開始出現這情況呢?他的媽媽說:「其實他在 5 歲便這樣,原以為當他長大後便會好轉,但沒料到更嚴重。」

 

 

寵物離世 如何處理小孩情緒?學習什麼是衰傷治療?

家長園地
1

寵物,無論貓、狗、倉鼠,都是家中一分子,更是陪伴小朋友成長的好玩伴。可是,寵物總有一天會離開我們,成年人可能比較易消化,但對小朋友來說,可能是其人生中第一次面對生離死別的重大衝擊。

 

根據美國麻省總醫院,追蹤超過6000名有失去寵物經驗的兒童的研究指,面對過寵物死亡/突然離別的小朋友,與其後出現抑鬱症有關聯性。部分個案兒童更於寵物死後3年仍然耿耿於懷,最終被診斷患上抑鬱症。可見「如何面對寵物離別」,是一項需要認真對待的議題。

 

註冊心理學家程衞強表示,飼養寵物是培養小朋友同理心、愛心及責任感的好機會,一般而言家長可以考慮讓2-3歲的幼兒開始飼養寵物。但在享受與寵物相處的快樂時光之際,亦要為小朋友面對生離死別做好哀傷治療。

 

 

 

2

程衞強指出,小朋友在面生離死別時,可能會鬧情緒,除了哭鬧不停之外,或者會行為倒退、甚或感到內疚自責。父母應鼓勵小朋友表達情緒,以防他們將負面情緒收在心內,造成更多無形的創傷。想適當緩解小朋友情緒,可以試試以下方法:

 

1.坦白

 

父母應坦白向小朋友解釋寵物因故離開,不要意圖用謊言去瞞騙小朋友,例如:「小狗離家出走了」、「貓貓遲啲會返嚟走」,這樣會令小朋友產生更多困惑,父母的責任在於教導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而非轉移視視線。

 

2.表示理解

 

「一隻狗咋,要咁激動咩?」、「買過隻囉」,這些說話可能令小朋友不再重視情感,而認為只要有錢就可以有替代品。反之,父母應向小朋友表示理解其傷心,自己亦有相同感覺,令小朋友敢與說出自己感受,紓發負面情緒,亦可以多擁抱小朋友,讓他們有安全感。

 

3.陪伴告別

 

父母應與小朋加一起參與「寵物告別式」,例如裝作紀念品、或一起整理寵物照片、日常用品等,讓小朋友有機會跟寵物說「再見」,而非大家若無其事。

 

 

學好3招,想小朋友聽指示其實唔難!

家長園地
1

「點解你咁唔聽話?」、「你睇吓阿邊個個小朋友幾乖」,有沒有覺得以上說話似曾相識?小朋友「唔聽話」,是很多父母想解決又解決不了的問題。部分父母會選擇責罵,令親子關係變差,部分父母選擇放手不管,但又怕小朋友「愈大愈壞」。

 

想小朋友健康快樂成長,又能夠適當服從指令,其實不難,關鍵就在於父母手中。

 

1.不要轟炸式提出要求

 

將心比己,假如你一回到公司,上司就向你提出十個工作要求,你也會變得心情欠佳。然後你會苦惱應該先做哪件事,又可能會覺得工作太多,壓力大增。小朋友也一樣,同時接收過多指令會讓他們感到無所適從,亦未必有能力分出指令的優先次序,於是索性「當聽唔到」。家長應該等小朋友先完成一件事,再吩咐第二件事,而非一口氣把所有要求說出。

 

2.不要用詢問語氣

 

有些家長喜歡用詢問句下指令,例如「食完飯不如自己打掃番好唔好啊」。對小朋友來說,這個不是一個指令,而是一個疑問,是可以選擇不做的。如果家長是想小朋友飯後自己收拾碗筷,應該直接說「食完飯要自己打掃番」。

 

 

2

3.選一個大家都專心的時間

 

甚麼時候提出指令亦是一個重要的學問,有時小朋友在看電視或打手機時,你提出的指令他可能根本沒有聽到,只是反射式的「哦」、「好」,結果當然就是忘得一乾二淨。家長可以等小朋友看完電視,或直接要求小朋友給予自己一分鐘時間,確保小朋友有聽清楚自己的要求。此外,家長在提出要求時,亦應放下手上的其他事項,給小朋友樹立與人對話要專心的榜樣。

 

 

書寫能力小訓練

家長園地
1

撰文:嬰幼兒心理發展協會心理諮詢師程衛強先生

 

「他的字永遠都寫不到在線上,全部會『飛』的!」

「他的字都不能寫在格裡,通常一個字『霸』兩個格!」

「他寫字時經常跳行或跳格!」

「他寫字時好像不夠力似的,字跡淺得幾乎看不到了!」

 

這是都是很多孩子在K2學習寫字時的寫照。孩子在書寫時,需要很多能力的配合,最簡單的,是小手指肌肉的力量及靈活性(精細動作)。如果精細動作訓練不足,孩子可能會出現寫字或執筆無力等情況。家長可如何處理和訓練呢?很簡單,就是從小便讓他們多玩泥膠、黏土和麵粉等玩意。

 

2

其次,視覺空間及眼球的控制,對抄寫也有一定的重要性。一般的球類活動是極佳的訓練項目,透過視覺追蹤並作出擊(或踢)球的動作,也是一個很天然和有趣的訓練。除此之外,找不同遊戲(找出兩幅圖畫的不同之處)、迷宮遊戲(先用眼找出路,然後才用筆連線)等,也對眼球的控制能力有所脾益。

 

在抄寫練習中,手眼協調當然也不可忽視!拋接豆袋、釣魚遊戲、倒水練習和剪紙等,對手眼協調幫助也很大。

 

些遊戲應該在甚麼時候開始進行?每天需要「操練」多久?其實,當這些遊戲在孩子懂得和能夠玩的時候,家長便可以與他們玩了。而且,家長應以孩子的意願為基礎,當孩子不想玩時,家長便應該轉換遊戲,而並不是硬性要求進行多久。筆者的理念是,透過日常的遊戲,孩子便可以獲得一定的技巧,避免問題出現,而不是進行補救式的操練。否則,多好的遊戲也會變得乏味無趣,是受苦多於享受吧!

 

讓親子旅行成為孩子最好的理財教育課

家長園地
1

Flora Chen

– 家加豬財商教育共同創辦人

– 認可兒童財商導師

 

「旅行的意義」對於每個人的感受都不同,美好的旅行可以讓人逃離煩囂,給予身心的舒壓和思考空間。

 

剛升高小的女兒眼見身邊不少同學趁着學校假期都舉家旅行,身為「哈利波特」忠實粉絲的她自然也興致勃勃提出聖誕節假期一家到日本大阪旅行,因她十分想去有「哈利波特」的主題公園。

 

相信很多家長都有豐富經驗擔當了計劃行程和消費預算的主腦人,孩子們自然理所當然成為整個旅程的「團友」享受著「爸媽導遊」一早安排的一切。

 

人生是一個選擇的過程,理財亦然。作為媽媽,當然抓緊機會跟女兒傾談讓她明白旅行屬於「想要」而非「需要」及學懂感恩的好時機。父母因為愛孩子及想讓她擁有更多豐富的生活體驗,這也是因為愛而願意付出表現,而並非父母「應該付出」。

 

2

但如何將「理財教育」和「旅行」結合?在傾談間啟發了女兒主動提出了協助以下家庭旅行需要規劃的事情,更將家庭旅行當成了她第一次的「Big Project」:

 

☘️旅程花費預算

☘️旅行目的地

☘️外幣兌換率

☘️搜尋和對比機票價格

☘️酒店價格和對比

☘️主題樂園票價折扣

☘️交通接駁

 

在過程中女兒發現在旅遊黃金檔期出發,機票價格比平常高出了40%!主題樂園快證和普通門票價格亦相差很遠,她在學校剛學懂了「百分數」在這旅行規劃中大派用場。我亦利用機會和她討論日圓匯率及各國貨幣增值貶值的概念。

 

感恩的是她領悟到「延遲消費及延遲享樂」的好處,提出不急於聖誕節旅行,等票價會落一點可以節省一些金錢。升上了高小的女兒今年亦開始幫忙每月記帳家庭日常支出總結表。作為家庭的一份子,她主動提出用儲蓄加上利息滾存起來的一小部份零用錢負責買主題樂園的門票。相信這是很多父母樂於看見孩子於成長過程中實踐了理財教育的真意義。期待女兒分享她第一次完整的「Big Project – 陳氏家庭旅行計劃書和預算表」。

 

家庭旅行對父母和孩子同樣都是愉悅同期待的。孩子在父母引導下參與整體行程規劃,將理財概念成為生活的一部份,將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健康護脊運動 大人小朋友都適合

家長園地
1

撰文:Dr. Kong專業團隊註冊物理治療師方偉筠

 

家長要避免子女養成以下不良的姿勢,影響脊部發展:

 

當小朋友做功課時,應該避免側向一邊坐,因為這種姿勢容易令脊部左右用力不平均,引起脊柱側彎等脊部問題;同時亦應該保持頸部腰部挺直。

 

2

當小朋友使用電腦時,頸部亦不應過於向前傾看顯示屏,因為這樣會容易令頸部勞損。家長亦應提醒小朋友保持頸部及背部垂直,並選擇可調校高度和配備椅背及扶手的椅子,以承托背部手和手腕。另外,顯示屏亦需要置於不高於眼睛的位置。每使用電腦 30 分鐘,就應該作適量的休息。

 

當搬運地上重物時,應該避免向前彎腰搬運地上的物件。首先,作半蹲姿勢,須保持腰部挺直。然後,雙手拿著重物,使重物盡量靠近身體。最後,用大腿肌肉站起,腰部保持挺直。

 

伸展頸部運動 

功能:有助紓緩頸部肌肉之緊張

步驟:首先,頭部轉向左右兩邊,各維持 10 秒。

   然後,頭部向上下方向望,各維持 10 秒。

   接著,頭部側向左右兩邊,各維持 10 秒。

   整套動作每天重複 10 次。

 

伸展膞頭運動

功能:有助紓緩肩膞肌肉緊張

步驟:手放肩膞,手肘向前後方向各轉動 10 次。

 
3

伸展胸肌

功能:有助伸張胸前肌肉,改善寒背

步驟:緊握雙手在背後,盡量提高雙手,維持 10 秒。每天重複動作 10 次。



伸展腰背肌肉

功能:有助紓緩腰背肌肉緊張

步驟:首先雙手放在膝頭,然後向前彎腰,維持 10 秒,再慢慢回復站立姿勢。

   雙手撐腰,再向後彎腰,維持 10 秒,慢慢回復站立姿勢。

 整套動作每天重複 10 次。

 

伸展體側肌

功能:有助紓緩腰部體側肌緊張

步驟:首先雙手撐腰,腰部轉向左右兩邊,慢慢回復站立撐腰姿勢。

   每一個方向維持 10 秒。

  然後,舉起左手向右彎,維持 10 秒,再慢慢回復站立撐腰姿勢。

  舉起右手向左彎,維持 10 秒,慢慢回復站立撐腰姿勢。

 

  整套動作每天重複 10 次。

 
分類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親子集郵

家長園地
1

撰文:註冊教育心理學家彭智華

 

近年來,環保意識抬頭,作為父母的你,可以為孩子建立一種既環保又有意義的嗜好,同時是一種簡單方便的親子活動──集郵。

 

在辦公室工作的父母,每天都需要拆開很多不同的信件,而信件上大多會有郵票,雖然我們可能認為那些郵票是一文不值,但其實它們是免費的親子活動好材料。我們可以把辦公室內不同類型和大小的信封與郵票帶回家,讓孩子處理整個收集郵票的程序:

 

1. 首先將郵票從信封剪出

 

2. 然後把郵票浸在水中一段時間

 

3. 把郵票慢慢撕離,然後印乾

 

4. 最後待郵票乾透後,便可以放在郵票簿內。



在這個處理郵票的過程中,不但可以訓練子女的耐性和專注力,也能夠提升他們的自我管理能力,還可以讓他們從中學習不同的資料,例如信封上不同國家地區的名稱、不同的地址;郵票上不同的銀碼和圖案設計等等,藉此發展子女的多元智能。

 

有些父母喜歡以獎品鼓勵子女,例如以玩具作為獎品,鼓勵子女溫習或用星星貼紙鼓勵子女努力完成功課。其實,郵票可以成為更有效的獎品,每當孩子完成某些指定的事情,便給他一張郵票作為獎品,而圖案愈美麗、款式愈罕有的郵票,就是愈有效的獎品。此舉不但可以減少物質泛濫對於子女的負面影響,而且郵票具有觀賞價值,又可以儲存很長的時間,最重要的是,我們可以與子女一同觀賞郵票簿,作為親子的溝通工具。

 

2

 

另外,香港經常都會推出新的郵票,亦會定期推出不同主題的首日封,家長可以較相宜的價格換來很多不同款式、圖案及大小的郵票。如果家長到外地旅行或公幹,更可以搜集當地的郵票,特別是那些最便宜的郵票,例如在英國有價值一仙的郵票。家長也可以請身邊的親戚朋友和同事,假如有機會到外地公幹或旅行,可透過他們在世界各地搜集不同的郵票回來,經過不同的搜集渠道,給孩子的郵票款式便可以大大地擴闊。大家不妨一試這個有意義的獎勵計劃及親子活動!

妙用故事書 (高智力自閉症幼兒篇)

家長園地
1

撰文:協康會教育心理學家團隊

 

自閉症幼兒的智能及言語能力達 5 至 6 歲,又應看甚麼書呢?家長與孩子閱讀時又有甚麼技巧呢?

 

高智能的自閉症幼兒應該能明白簡單德育故事,家長可參照「社交故事」形式讓自閉症孩子有效理解內容。當孩子對故事內容熟悉了,家長可把主角換成其他真實人物,或是換成孩子自己,好讓孩子慢慢把自己代入德育故事的情景中。故事角色可以變,那麼故事情節也可以有少許改變:例如「婆婆家」可改作「姨姨家」,讓孩子靈活運用所學到的。當然,角色及情節的改變,需要在兒童未發展出對故事細節的頑固之前。至於常用抽象比喻的寓言、童話和神話故事,需待自閉症兒童有能力把知識廣泛化時才可以使用。

 

在認知方面,當孩子理解能力達到一定水平時,家長可在故事中強調情緒字眼,例如「見到狗,美美很害怕。」當兒童適合學習先後概念時,可強調時間的描述,例如「美美做錯事,之後,說對不起。」因應孩子程度,家長可善用故事書的每一頁,加插或用語氣強調適用的字眼。

 

2

在親子交流方面,能力較高的自閉症兒童,可與家長輪流一人一句地講故事,此方法既可訓練孩子接續故事和專心聽別人說話的能力之外,又可讓孩子在參與過程中,加深對故事的印象。家長靈活運用故事書,能夠滿足孩子發展需要和促進親子交流。自閉症孩子常常缺乏假想能力,隨書附送角色娃娃的故事書便大派用場:起初只說故事,後來加入娃娃,然後再逐步減少使用故事書,最後只以娃娃來講故事,並使用「你一句、我一句」的方法,帶孩子走出故事書,慢慢進入假想遊戲的世界。

 

 

在社交認知方面,使用漫畫的家長,可用塗改液把人物的「對話泡泡」塗白,然後與孩子一起創作新對話。起初可先塗改某些字詞,當雙方熟習方法後,便可塗改更多部分,直至所有對話都是自創的。勇於嘗試的家長,更可試為孩子度身製作故事書及設計不同的講故事方法,吸引孩子學習所需的社交概念。